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

Music Of The Heart

2008年10月19日


是巧合,還是一種安排?


昨夜,寫了"留給你的窗",簡單的表達了自己對音樂啟發人內心之善的信心。今天上午,電視播放了1999年的電影"Music of the Heart"。
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usic_of_the_Heart


這是一部根據Roberta Guaspari 在美國紐約哈林區為公立學校建立的小提琴課程的過程改編,由梅麗史翠普(Meryl Streep)主演。我開啟電視時,影片已經過了一半。史翠普的電影,我一直都在留意,知道有這部電影,但是沒有機會觀賞。因為史翠普的關係,沒有轉檯。


對自己來說,這部電影不但感人,也把一些舊時的嚮往帶回記憶里。


Roberta 在哈林區努力了十年,為當地公立學校設立了小提琴課程,為很多中下階層的小孩進行音樂教育。這些所謂"沒希望"的孩子和家長都受到激勵和鼓舞,生命多了一道曙光。


哈林區是著名的貧困區,那裡的孩子,長大後留在當地大多是打劫,販毒,結黨等,生命完全沒有更高的嚮往。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,基本上已經被定位為沒用的一群。Roberta 的音樂教育無疑給了當地的孩子和家長一個新的希望。影片一幕,有一個學童被槍殺(這類案件在哈林是非常的普遍,但他只是個十歲不到的孩子),一位小孩兒低頭說"他應該去拉小提琴"。


後來,市政府為了節約開支,決定停止資助這課程。一群熱心的家長,朋友,和音樂界的前輩紛紛出來相助。好事多磨,場地等等出現了問題。但是,這些挫折也讓大家下了更大更遠的目標,終於在卡耐基音樂廳公開慈善演出,成功的籌募了三年的基金來維持這課程。Roberta的舊學生和小朋友為演出努力的練習,除外,還有樂壇的名匠如Arnold Steinhardt,Isaac Stern,Itzhak Perlman鼎力演出來增添號召。電影裡還有Joshua Bell等人出現。Roberta的堅持終於成立了後來的Opus 118 Harlem School of Music(http://www.opus118.org/)。


電影有幾幕相當的感人。一是史翠普演的Roberta 在卡耐基音樂廳巡視場地,表象出非常的恭敬和仰慕的態度。Issac Stern 本人出現,帶著她,指著音樂廳的每一個方向,說當你靜靜的留意,定會聽到每一處那一些過逝音樂家演奏的聲音,他們都會支持在此每一位表演者。然後,還問說他能不能也多請幾位朋友來相助。Issac Stern 這位老先生表現出的是一種謙虛提攜後輩的態度。


還有一幕是卡耐基音樂廳的大演奏,Arnold Steinhardt,Isaac Stern,Itzhak Perlman,還有Joshua Bell 等人與小朋友們一起演出,前輩帶後輩,好不熱鬧,好不動人。名人小輩,共用譜架樂譜,參與演出的孩子肯定不會忘了這次的經驗。前輩的鼓勵,無疑為小孩的未來增添了一些助緣。


這一幕也把自己帶回以前聽古典音樂的年代,Brahms Double Violin Concerto 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小提琴協奏曲,剛好在電影裡一群大人小孩就一起演奏這曲目。Joshua Bell 的出現也是個意外的驚喜。


我記得一位教我大提琴的朋友說過,學音樂的人都不會是壞的。這也許是籠統化的說法,當中還有程度和層次的問題。但是細想還是有其道理的,音樂是能陶養人的性情。在現今商業化的社會,科技氾濫,工具理性,功利主義成為主導,音樂,美術,和文學在生命裡反而更顯得重要。


提琴的音色是自己喜愛的,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一直是自己喜好的曲目。大學時學二胡,多少也是把它當成提琴的代替品,但是始終沒法給到自己對提琴音色追求的滿足。西洋古典樂曲也是在大學時期開始真正接觸到,還是鍾情於西洋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。但是,一直沒有時間再學習新的樂器。年紀大了,學琴的機會也就過了,算了吧。到北京後,也就把二胡擱下了。


年前,雖然有了自己的住所,買了一台電子鋼琴,也沒有真正去學。小學時,上課需要買了一台口風琴,對琴鍵不陌生。可惜,還未曾真正用上這樂器,就換班級後轉校。但那一台口風琴卻成了自己拼湊音符的工具,常常把一些喜歡的旋律,用這台口風琴吹奏。往往,在外見到鋼琴,總是愛單手彈一些樂曲。這些都是舒發自己“情感”的一種媒介(唱歌也是如此)。


Music of the Heart激起了心中那已久的願望。年紀過了是事實,但所幸還能動還能聽還能看,何不乘這時候圓一圓自己年少的夢想?

沒有留言: